罗马式建筑风格,顾名思义,是指古代罗马人沿袭古希腊人的建筑技术,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所发展的一种建筑风格。
一、背景
罗马式建筑风格产生于10-12世纪,当时由于封建割据或教会权力的影响,以及技术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盛极一时。
二、特点
1. 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窗洞口很小,呈半圆形或火焰形。
2. 结构多采用十字拱、筒形拱、交叉拱等,打破了古希腊柱式结构一言堂的局面。
3. 使用混凝土发券结构屋顶,使屋顶造型更丰富。
4. 教堂常采用巴西利卡式样,平面为长方形,中殿与侧廊的顶部交成角。
5. 罗曼建筑的造型轮廓一般强调厚实的墙壁,几乎没有窗子。
三、发展历程
1. 法国的罗曼建筑:法国盛期的罗曼建筑的代表是巴黎的鲁昂大教堂和夏特尔大教堂。夏特尔大教堂是法国早期罗曼建筑的代表作,立面是一个连续的拱廊,拱廊之间由一对对柱子支撑着,形成两个尖拱券。中央部分采光条件不好,所以只有一个大的中央尖拱券。
2. 德国的罗曼建筑:德国罗曼建筑的代表是乌尔姆大教堂,这座教堂十分庞大,高度等于普通房屋七层楼的高度。乌尔姆市政厅也是德国罗曼建筑的代表作。
3. 意大利的罗曼建筑:意大利的罗曼建筑很早就受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到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已很普遍。意大利北部是意大利罗曼建筑的中心,福尔诺斯朝的罗曼建筑富丽堂皇,注重雕琢。托斯卡纳地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罗曼建筑风格。佛罗伦萨大教堂的扩建工程是意大利早期罗曼建筑的典型实例。
四、影响
1. 对欧洲建筑发展有深远影响:欧洲大地遍布哥特式建筑美丽的身影。
2. 建筑技术及手法:由一个城市流布到整个国家又及于邻国,从一个世纪贯穿到另一个世纪。
3. 流行时间:由12世纪到16世纪末(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衰落)。
4. 空间效果:这是哥特式建筑总的建筑效果。外观的基本特征与法则如上所述归纳的几点加以重点认识,但是任何艺术又有它内在的规律与原因。
5. 社会影响: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主要是基督教教义占统治地位。人民相信在苦难的人世间只有教会才能救赎他们的灵魂得以进入天国。所以信奉和追随教会有了更强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基督教会把教堂看成是尘世间的天堂延生偷悦于其中,塑造一种幽暗、神秘、恐怖、紧张和森严的气氛也就是从大教堂内部空间自身光暗对比所造成的教堂是为教徒们进行瞻仰、礼拜活动的中心场所这样一种需要出发所具有的气氛及效果(中世纪绘画风格的客观形势及效果给予创造)。再从外观所达到的效果看这种尖顶直插云霄不仅崇高、庄重且富有力度上苍对应着地下更增加了垂直向上的力度从而在人们心理上获得崇高、庄重、富有力度的感觉这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6. 经济因素:当时欧洲经济技术不够发达人力畜力运输艰难所以教堂不得不尽量采用当地易于取得而数量较多的石材以减小运输难度故而有了外观高耸挺拔的特点一是就地取材二是当时经济水平决定的。
浅析罗马式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风格,又称“罗马风”,是一种起源于11世纪的建筑风格,以其厚重、坚固、粗糙的外观和半圆形的拱门为特色。这种风格在欧洲中世纪非常流行,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地。
一、起源与特点
罗马式建筑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当时欧洲正在经历基督教文化的复兴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罗马式建筑风格应运而生,以满足教堂和城堡等重要建筑的需求。
罗马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其厚重、坚固、粗糙的外观和半圆形的拱门。这种风格强调垂直线条和厚重的墙体,使得建筑物显得高大而雄伟。同时,半圆形的拱门设计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更加宽敞,光线更加充足。
二、代表作品
1. 法国的韦泽耶教堂:这是法国最早的罗马式建筑之一,以其坚固的石墙和半圆形的拱门而著名。教堂内部的柱子和天花板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2. 英国的达勒姆城堡:这座城堡是英国代表性的罗马式建筑之一,以其坚固的墙体和半圆形的箭窗而著名。城堡内部的设计也充满了罗马式风格。
3.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意大利代表性的罗马式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半圆形的钟楼而著名。塔内部的楼梯和天花板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三、影响与意义
罗马式建筑风格在欧洲中世纪非常流行,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风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基督教文化的复兴。
罗马式建筑风格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风格,它以其厚重、坚固、粗糙的外观和半圆形的拱门为特色,成为了欧洲中世纪的一道亮丽风景线。